編者按:劉淼,女,36歲,應用化學系教師。2009年在大連理工大學碩士畢業后到學院工作,2016年1月于沈陽藥科大學獲得博士學位。2017年參與籌備化工生物技術新專業建設,2018年起擔任化工生物技術教研室主任,主要講授生物化學、微生物基礎、發酵工藝技術和生物制藥技術等理論課程,并指導相關課程的綜合實訓。主持省級課題2項,市級課題1項,橫向課題多項,指導學生參加創新創業比賽多次獲得國家級和省級獎項。
是“舊人”,也是接班人
2009年,劉淼從大連理工大學生物化工專業完成碩士學業,回到遼寧石化職業技術學院任教。之所以用“回到”,是因為她的父母都曾在學院任教,她從小在校園里長大,見證了學院從中專升為高職、位列全國百強骨干校到如今和遼寧農業經濟學校合并進行“雙高”建設的一系列變化。正是滿懷對學院的深厚感情,工作后的劉淼用實際行動投身于學校的各項工作中去。2011年參與骨干校建設,她主持建設環境微生物實訓室,并完成了環境微生物課程的課程標準和制定、題庫建設和實訓項目開發。2017年起,她參與化工生物技術新專業的建設工作并在2018年新專業順利開始招生后擔任化工生物技術教研室主任,從制定教學計劃到每門課程的教材選定,再到專業實訓室的建設,都飽含她付出的心血。新專業建立初期,教研室成員較少,她一個學期上三門新課,每天都忙于準備課程內容,她卻甘之如飴。
搞教學,也要搞科研
在傾力教學工作的同時,劉淼老師也沒有放松科研工作。博士畢業后,她承擔應化系科研實驗室管理員工作,先后申請立項錦州市科學技術計劃項目1項、遼寧省自然科學基金1項、遼寧省教育廳科學研究項目1項和中國石油和化工教育科學研究項目1項,主持橫向課題6項,參與市級課題3項,省級課題2項,研究領域涉及重金屬污染的修復、環境微生物和秸稈的資源化利用,公開發表SCI論文2篇,EI論文3篇,科技核心論文1篇,中文論文多篇,申請國家專利2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2018年參與申請成立錦州市秸稈資源化利用工程技術中心,拓展了農業和環保事業的發展空間。從去年開始,她與橫向課題合作單位共同開展農業生態微生物的開發與利用,將微生物菌劑利用與種植業和海水養殖業,提高農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性。疫情期間,劉淼在做好防疫措施的前提下陪同企業多次赴種植基地和養殖基地開展調研與技術交流,目前示范項目均取得良好效果。
講傳承,也得講創新
出生于教師世家,劉淼從小看著父母在課前準備教案教具,課后批改作業、輔導晚自習,耳濡目染的受到有關師德的教育和熏陶,既了解了教師這個崗位的職責和要求,又加深了她對教師這個職業的認識和熱愛。工作后,她積極向經驗豐富的前輩學習教學方法和教學設計,通過教研活動解決教學組織、教學內容中遇到的各種問題。同時,她還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探索合適的教學方式。比如在環境專業2014級《環境化學》的教學中,采用每人5分鐘ppt匯報作為平時考核成績的一部分,既培養了學生們自主學習的能力,又鍛煉了學生的表達能力和office使用能力。2016年起,在國家大力推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背景下,她開始探索將創新創業教育融入到專業教育中去,并在課余時間組織學生進行創新創業活動,指導學生參加各類創新創業比賽,多次獲得省級和國家級獎項。并在2018年被評為“創青春”遼寧省大學生創業大賽優秀指導教師和“挑戰杯——彩虹人生”遼寧省職業學校創新創效創業大賽優秀指導教師。疫情期間,她提前摸索網課教學平臺的使用方法,并為系內教師制作了職教云快速上手小視頻,并使用騰訊會議+ipad投屏方法解決了網課無法書寫板書的問題。今年,她又申報了《微生物基礎》的課程思政建設,深入挖掘課程中的思政元素,在教授知識的同時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做良師,也能做益友
“教書育人”是教師職業道德的核心。一個好的教師要能夠針對學生不同時期的心理狀態采取相應的教育教學方法達到最好的培養效果。因此,在努力提高自己教學水平的同時,劉淼也沒有忘記對學生的進行心理素質教育。在與學生接觸的過程中,她盡量減少教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感,主動走到學生中去,和學生多接觸、多交流,了解學生的愛好和苦惱。通過課堂正面教育、課外聊天討論等方式,結合自己的成功與失敗的經歷,從知識學習、為人處世、就業觀念和社交活動等方面,引導學生如何面對人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做學生們課堂上的良師,生活中的益友。即使學生畢業走上工作崗位,如有需求,她也會盡自己所能予以幫助,讓教師成為一個有“售后”的職業。
從教11年來,她用自己的實際行動教育和影響學生,使學生們不僅學到了專業知識,還在綜合素質方面有了明顯的進步與提高。教師這個職業,既讓她實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又讓她更加理解父母。2020年9月10日,當她接過學院優秀教師的表彰獎狀時,腦海中想起的是那首《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長大后我就成了你, 才知道那個講臺, 舉起的是別人,奉獻的是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