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作為我國東北地區海上門戶和重工業基地,許多國之重器從這里誕生。站立“第二個百年”的開端,遼寧省全面振興藍圖繪就,經濟社會發展由傳統模式加速向新科技革命驅動發展模式轉型。面對經濟社會發展復雜和變化的局面,遼寧省教育彰顯著重要的價值,貢獻著重要的力量。當前,遼寧省教育領域正發生深刻變革,正在用理性和智慧全面開放。開放,可以從歷史中探尋輝煌的足跡;開放,可以從他山之石汲取智慧的力量。遼寧教育的開放既有深度,也有廣度,既是對過去的總結,也是對當下的突破,還有對未來的期待。在拆除制約教育發展的藩籬后,遼寧省教育將更為生動,更見氣象萬千。
“這幾天,企業又來學校要人了。”遼寧職業學院實驗實訓管理處處長黃艷青掩飾不住喜悅的心情。她曾任學院的現代學徒制試點項目建設負責人,2018年起,該校食品加工技術專業與康師傅(沈陽)方便食品有限公司合作培養學徒。因為合作成效良好,2020屆的招生規模從最初22人擴大至44人,康師傅多次來學校,就是爭取這44名學徒全部進入該企業。
自2014年《教育部關于開展現代學徒制試點工作的意見》印發后,遼寧省共有20個專業被列入教育部試點,遼寧職業學院是第三批試點單位。2018年,遼寧省開始進行省級試點工作,全省共有省級現代學徒制試點單位68家,試點專業100個。遼寧省教育廳職業教育與成人教育處處長李勇江介紹道:“很多試點學校開展了教學實踐創新,呈現出鮮明的職教類型特征。”
讓企業不再“冷”
“部分企業積極性不高,不愿意掏錢,也不愿意投入人力。”沈陽化工學校醫藥工程系主任欒淑華坦言。雖然很多企業意識到“現代學徒制”有利于人才資源的儲備,但提前兩三年投入資金和人力,對企業的實力和格局是一個不小的考驗。“有的企業對學校仍有這樣的心態,你把學生培養好,我招來就用。”欒淑華說。
針對政府、學校“熱”而企業參與“冷”的局面,李勇江一針見血地指出:“主要原因是其參與學徒制的收益與投入成本不相匹配。”他認為,破解這種局面,政府和學校要做到“真熱”。為此,遼寧省針對參與企業出臺了減稅免稅、貸款優惠等政策,針對學徒和師傅分別建立專項補助資金和專項工資補貼,從而切實調動企業參與的積極性。
2015年,沈陽化工學校與遼寧天士力大藥房連鎖有限公司合作,在中藥專業開設現代學徒制班。在欒淑華看來,學校做到“真熱”,關鍵是與企業進行深度交流,“首先要幫助企業轉變觀念,最核心的一點,企業要把學校看作自己的人才儲備庫,雖然前期有所投入,但長期的人力資源紅利是可觀的。”在此基礎上,沈陽化工學校將企業引入人才培養的最前端,讓企業從招生開始全程參與人才培養過程。經過深入的溝通,學校了解了企業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并制定了一系列方案和標準予以落實,保證了學校培養的人才與企業的需求高度匹配。
小微企業用工需求小,可投入資金少,無力承擔一整個學徒班的培養任務,如何突破小微企業參與現代學徒制的壁壘,是遼寧輕工職業學院教務處處長孫偉一直思考的問題。學院位于裝備制造業發展優勢明顯的大連市,機械制造及自動化專業是教育部第三批現代學徒制試點專業,孫偉是試點項目建設負責人。她介紹,學校構建了“一對多”的人才培養運行機制,即一個學徒班對應多家企業需求,同時建立了與人才培養方案相適應的“素質能力課程+專業培訓包+個性發展課程(不同企業)”的新課程體系,學生在專業平臺上學習基本職業能力和專業基本能力,在不同企業的崗位上定向學習崗位核心能力和崗位綜合能力,從而實現人才供應鏈的跨企業式精準供給。大連禹函科技發展有限公司的注冊資本為100萬元,自2018年起,累計從學徒制班培養了9名員工,用工需求基本得到滿足。
不同于傳統師徒制,現代學徒制的師徒關系脫離了利益關系,如何調動企業師傅的積極性,是現代學徒制具體推進過程中的一大難題。而在遼寧職業學院,企業師傅深度參與學校的教學和教研工作,不僅到校上課、參加教研和培訓,還和學校老師共同編寫了7本教材、制定了14門課程標準、完成了多項課程資源建設。為什么師傅積極性這么高?遼寧職業學院副院長左廣成解釋道:“學校將企業師傅聘為兼職教師,按照學校的兼職教師管理辦法,向他們發放課時費。同時,企業也會向帶徒師傅發放津貼。”在此基礎上,左廣成認為還要給予師傅足夠的榮譽感,通過聘任兼職教師的方式,確認企業師傅的教師身份,不僅給學生上課,也給學校教師做培訓,“還能在教材扉頁看見自己的名字”,企業師傅有尊嚴感、成就感,積極性也就變高了。
為社會培養可用之才
每天早晨八點前,朱金鳳趕到宿舍樓下打卡,然后穿過一條不太長的地下通道,出來后再走一會兒就到生產車間了。先測體溫,換鞋、換工作服,一天的工作就開始了。
朱金鳳是遼寧職業學院的大三學生,所學專業是食品加工技術,是學校和康師傅合作培養的第一屆學徒,那一屆共招收了22名學生(1名學生之后參軍)。作為第一屆學生,朱金鳳入學前有些猶豫,不過很快就打消了顧慮。“每年學校都會組織學生、家長、企業坐在一起聊一聊。”黃艷青說,目的在于讓家長和學生了解企業、了解培養模式,讓企業了解學生和家長的需求。企業也會全程參與學校的招生宣傳、新生入學教育等工作。“全面了解之后,也就沒那么猶豫了。”朱金鳳說。
根據安排,朱金鳳入學后的第一個學期,需進行職場認知、人文思想素養和職業素質的培養,期末來到企業進行為期4周的職場體驗,在企業師傅的指導下,進行體驗式輪崗。朱金鳳主要體驗了面餅生產線,也參觀了整條料包生產線,“從料包到制面再到出面的整個過程,我們都熟悉了”。第二學期,朱金鳳回到學校,在校內實訓基地“學中做,做中學”,期末結束后再次回到企業,進行專項崗位學習。第三、四學期朱金鳳就在學校拓展學習了食品行業所需的知識與能力,第五、六學期就進入康師傅,進行最后的崗位歷練。
遼寧輕工職業學院則探索了更為靈活的培養方式。孫偉介紹,學校從大二開始招收學生組建學徒班,因為經歷了大一一年的學習和實踐,學生會更加明確自己的職業規劃。在大三,學生還會有二次選擇的機會,可以在企業繼續進行崗位核心技術培養,也可以選擇繼續升學。
為了保證學生學有所得,遼寧省現代學徒制試點院校均對課程體系和培養模式進行了模塊化、標準化的改革。沈陽化工學校將中藥專業的十幾門專業課整合為三大崗位技能模塊:中藥采購鑒別、中藥材加工、中藥調劑,例如將《中藥學》和《中藥鑒定學》融合于中藥采購鑒別模塊。然后制定詳細的崗位學徒手冊,對學徒每個階段應該學習哪些內容、達到什么水平予以明確規定。遼寧職業學院亦是如此,朱金鳳對此深有體會:“師傅不是固定的,有的師傅完成了某一階段的教學任務,或者離職了,會有其他師傅來教我們,都是非常優秀的師傅。”
經歷了多次崗位歷練,朱金鳳等21名學徒在大三頂崗歷練期間,“很快就能上手”,因此企業也規定這一時期學徒與其他員工同工同酬,并為他們繳納五險一金。朱金鳳每個月可以獲得3000~4500元的工資收入,放假的時候,她會出去和同學聚一聚。
之前學校實行的訂單班模式,學生在校學習兩年,第三年到企業崗位歷練,由于存在適應期,學生工資水平在2000到3000元之間。“因此學生對學徒制班的積極性很高。”黃艷青曾和其他專業的學生聊過,對方流露了羨慕的眼神:
“可以去企業實踐,待遇也很好。”有的學生就向學校申請下次跟著學徒制班一起去企業實踐,于是學校和企業也為他們提供了實習崗位。
王麗瑞是一位在康師傅工作了十幾年的老員工,從一線員工、班長、組長、科長一路往上升,她也是朱金鳳的企業師傅。“師傅的為人處事、辦事能力、工作技術都非常好,考慮事情很全面,我也是一點一點在學習。”在師傅的點撥下,朱金鳳自身進步也非常快,因為表現突出,企業提拔她到車間辦公室負責賬務等方面的工作,師傅囑咐她:“好好學習,我會好好帶你,教你更多知識。”雖然學徒在畢業后可以自由流動不受阻礙,但朱金鳳告訴記者,她會繼續在企業學習、工作。
當前,遼寧正處于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攻堅期。遼寧省教育廳廳長馮守權指出,遼寧職業教育面臨著“大有可為”的機遇,也面臨著“大有作為”的挑戰。乘著現代學徒制試點改革的春風,遼寧職業院校積極推廣試點經驗,帶動更多專業發展,如遼寧輕工職業學院圍繞機械制造及自動化試點專業,帶動相關專業群,全面推廣現代學徒制,學徒培養人數從40名擴大到249名。
“現代學徒制最觸動我們的,是能夠真正發揮職業教育陣地作用,為企業培養可用之才,為社會創造效益。這是職教人最大的追求。”回顧來時路,欒淑華略顯激動。展望未來,遼寧職教人將持續不懈地探索,繼續為中國職教改革發展貢獻遼寧力量。